游天下山水,品四海鱼鲜,是这个时代许多人的生活追求。赏美景、品美味似乎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假期套餐。
甚至在古代,这两者也是不少人的生活追求,许多文人骚客吟诗作对赞美美景美食。特别是对海鲜中的鱼类偏爱有加。
海鲜作为中国人喜欢的大众食物,如今各种口味及料理方法已经炉火纯青。
“鱼羊为鲜”,左边一个“鱼”字、右边一个“羊”字拼一块,读“鲜”。
在古代,人们观念中认为水中的东西就是好的东西。所以在当时,鱼作为水产品食材深受古人喜爱。
“江上往来人,但爱鲈鱼美”“鲈鱼千头酒百斛,酒中倒卧南山绿”,从这些诗词中就能充分感受出来。
在众多“爱鱼家”中,清初文学家、戏剧家、戏剧理论家、美学家李渔对于鱼类的见解尤为深刻。
李渔认为,鱼的味道重在“鲜”和“肥”。
鲜鱼——“清煮做汤”
李渔认为靠鲜取胜的鱼有:鲟、鲫、鲤等,这些鱼适合“清煮做汤”。
这类鱼特点:体型小、肉质紧实、多刺、味鲜,清煮做汤更能凸显这类鱼的独特风味。
当然,仅靠食材本身是不能达到美味极致的,火候也是关键。
李渔认为“鲜之至味只在初熟离釜之片刻”,做鱼切忌事先做好等待,如果事先做好放着,其结果就是汤黏了,肉也松了,鱼本来的美味挥发掉了。
做熟之后再加热,就更错上加错,这时候的鱼只能说是“有其形而无其质矣”。
肥鱼——“厚烹作脍”
鱼有肥有瘦,瘦小的鱼可以用来清煮,而肥鱼也有肥鱼的料理方法。
李渔将鳊、鲥、鲢等品种鱼类,划为靠肥美取胜这一类,适合“宜厚烹作脍”。
这类鱼好吃的地方在于其肉,而不是汤。
他认为,能让鱼的美味发挥至极致的方法就是蒸,因为这样至少不用担心火候。
怎么蒸鱼呢?首先放入蒸锅内,加入陈酒和酱油,在鱼上面覆盖一层子姜及蕈笋,“紧火蒸之极熟”。
这样鱼的美味在蒸笼里不会挥发掉,也不会有其他的物质和气味干扰鱼的美味。
当然,除了上述提到的选材+火候之外,调味也至关重要。
鱼腥味重,单纯清煮口味欠佳。古代调味比较麻烦,需要各种香辛料进行恰当比例调配,这对厨艺要求相当高。
而今时不同往日,各类鱼料调味品一应俱全,金宫川派仅鱼类调味品就有数种。青花椒嫩鱼、香辣鱼、麻辣鱼、水煮鱼……,口味各异,满足不同吃货的味蕾。
持续的高温和反复的疫情绊住了我们的双腿,阻挡了我们观赏美景、探寻美食之路。
但美食不可辜,为了解放我们的黄金胃,可以找金宫川派鱼调料来帮忙,多种口味,煮蒸皆宜。
厨艺小白也能做出山珍海味,足不出户也能品尝美味佳肴。